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皮道琦、孟娟)4月的嘉鱼县官桥镇观音寺村,樱桃挂青果、紫薇吐新芽,林果基地里一派生机。近日,官桥镇第三代表小组,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观音寺村林果基地,看产业、问民情、谋发展。 他们的身影穿梭在233.8亩的林间地头,与农户的交谈声混着锄头翻土的沙沙声,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。 “这片林子底下‘藏’着宝贝哩!”观音寺村党总支书记何和生弯腰拨开雷竹旁的腐叶,露出几株黄精苗。自2021年1月签订12年承包合同以来,观音寺村创新采用“林果+中药材”立体套种模式,在樱桃、桃子、雷竹间套种黄精等药材,既盘活了林下空间,又让每亩土地效益翻了两番。 代表们蹲下身细看作物长势,指尖沾着泥土的雷林波代表算起账:“流转7户贫困户土地,每年支付4.676万元流转费,加上村集体2.338万元收入,这土地算是端上了‘金饭碗’。”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邹明接过话头,指尖划过叶片上的虫洞:“套种模式虽好,技术管理得跟上啊!”在得知基地尚未形成长期务工机制后,他当场建议:“要像侍弄盆景一样经营产业——林业站牵头成立技术服务队,每月开展剪枝、防虫培训;农技专家‘包田到人’,把实验室搬到地垄间。” 随行的陈野村代表抓起一把土搓了搓:“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得配上,数据种田才科学。”这些“带着露珠”的建议,被村民记在沾着泥点的笔记本上。 沿着紫薇花带,代表们与扛着锄头的村民并肩而行。曾潮代表注意到,基地虽种了樱桃、桃子等时令水果,却鲜见深加工产品。“不能光卖鲜果,要做出观音寺的品牌。”他指着远处的冷链运输车提议:“建个小加工厂,把紫薇花做成花茶,黄精制成药膳包,让农产品穿上‘新嫁衣’进超市。” 王华维代表则掏出手机展示电商助农案例:“开直播带网友‘云种树’,樱桃成熟时搞采摘节,城里人来赏花摘果,产业链能拉长三倍!” 暮色渐起,代表小组的讨论愈发火热。关于如何让“暂时没有长期务工”变成“家门口稳定就业”,雷林波代表画出示意图:“把基地划成管护责任区,培训村民当‘田间管理员’,按产量拿提成。”这个想法引发阵阵叫好。 临别时,邹明握着何和生的手反复叮嘱:“下次我们来,要看见更多乡亲在地头领工资!” 微风拂过林梢,送来紫薇花的清香。代表们的胶鞋沾满春泥,但带回的笔记本里已装满“金点子”:从建立“土专家+洋博士”技术联盟,到申报地理标志产品;从开发农旅融合项目,到设立产业帮扶基金……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建议,即将化作观音寺村产业振兴的种子,在233.8亩热土上生根发芽。 而人大代表的足迹,仍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踏响共同富裕的铿锵足音。 |